thumbnail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求生指南

考题分布

单选题10*1分=10分

名词解释4*5分=20分

简答题:4*10=40分

材料分析题:2*15=30分

名词解释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要求去研究
  2.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
  3. 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学习一切国外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三座大山)
  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过渡时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6.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 三步走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提出,10月确定
    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再翻一倍,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前进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就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的阶段
  9. 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0. 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

简答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他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 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4. 中国革命胜利后,经历了二次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封锁禁运而且力求和平演变,毛泽东思想便是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发展的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三者之间的联系

  1.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
  2.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4. 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1. 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经济: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和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2.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 和平方法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今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特社的建立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

  1.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 使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3. 使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世界和平的维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应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2. 为开创中特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的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发,建设速度和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社会条件

  1.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

同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 坚持一个中国
  2. 两制并存
  3. 港澳台高度自治
  4.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简述“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1.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了发展动力的问题
  2. 改革是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也不是原因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他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中特社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背景:冷战后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2. 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是在建设中特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对过程中各种出现的实际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

三个代表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是把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 是总结改开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 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内涵:

  1. 推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义
  2. 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4.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上一篇
下一篇